
延安记忆:一段被误解的革命爱情奇点财富
1983年8月的一个闷热午后,时任交通部部长的李清在办公室里接待了来自四川省委的调查小组。当调查人员详细讲述完那段尘封的历史,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终于解开了困扰自己四十余年的心结——原来她从未背叛革命!随着调查人员的叙述,李清的思绪被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回到了他与黎琳在延安相识相知的青春岁月。
1938年初春的延安,黄土高原上还带着料峭寒意。在延安马列学院担任助教的李清,每天都要给学员们讲授革命理论。这天课后,他和学员们刚走出教室,就看见一辆满载的卡车从远处驶来。这是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运输车,专门负责将各地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送来。大家立即热情地围了上去,七手八脚地帮忙卸行李。
展开剩余81%在熙攘的人群中,李清挤到车厢旁,恰好与一位圆脸姑娘四目相对。与当时大多数羞涩的女同志不同,这位姑娘落落大方,毫不扭捏地扶着李清伸出的双手,轻盈地跳下车来。李清注意到,尽管她满身尘土,脸颊被西北的寒风冻得通红,但嘴角却挂着明媚的笑容,眼睛里闪烁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。后来他才知道,这个与众不同的姑娘名叫黎琳。
黎琳在延安显得格外耀眼。当时大家都穿着朴素的灰蓝色制服奇点财富,唯独她经常穿着一件紫红色的毛衣,像一抹亮色在黄土高原上跃动。她性格开朗,见到谁都会热情地打招呼,歌声更是响彻整个抗大校园。在抗大第四期学习期间,她表现出了惊人的革命热情。每当集会时,她总会被推举为指挥,带领大家高唱抗战歌曲。
她最爱的歌曲是《干一场》,每次领唱时都充满激情:\"河里水,黄又黄,东洋鬼子太猖狂......这样活着有啥用啊,拿起刀枪干一场!\"这首充满斗志的歌曲和她热情洋溢的指挥,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,\"干一场\"也成了她的绰号。谁曾想到,这个看似普通的绰号,日后竟成为确认她身份的关键线索。
在抗大表现出色的黎琳很快得到了组织认可,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毕业后,她又参加了干部训练班,随后被分配到延安文联担任秘书工作。也就是在这段时期,她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——一直默默关注着她的李清。
李清比黎琳年长一岁,到延安的时间也更早。从第一次在卡车上相遇起,他就被这个阳光开朗的姑娘深深吸引。在组织的批准下,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结为革命伴侣。这段甜蜜的岁月,成为两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。
然而,战火中的爱情总是短暂的。不久,黎琳接到新的任务:利用其大姐夫是川军师长的关系,回成都开展统战工作。临别时,李清深情地说:\"我在延安等你回来。\"谁知这一别,竟是永诀。
黎琳离开后,李清日夜思念。半个多月后,他收到一封从川北广元寄来的信。信中黎琳写道:\"我独自坐在嘉陵江边,看见北飞的大雁,便在河滩上写下了很多个'李清'......\"这封充满思念的信件让李清既甜蜜又惆怅。但随后的一封简短来信却让他如坠冰窟:\"身上负担已卸去,但有愧于你,请原谅。\"更令李清震惊的是,从重庆回来的同志告诉他,曾看见黎琳挽着国民党军官出入娱乐场所。
这个突如其来的\"叛变\"消息让李清难以置信。他了解黎琳坚定的革命信念,不相信她会突然变节。但多方证言又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。此后的岁月里,他一直在寻找真相,却始终杳无音信。
直到四十年后,这段被误解的历史才终于真相大白。原来黎琳被周恩来、叶剑英选中,化名张露萍,潜入军统内部从事秘密情报工作。她忍痛打掉腹中胎儿,切断与丈夫的联系,只为完成这项绝密任务。最终她和六位战友不幸暴露,在息烽集中营英勇就义,至死都背负着\"叛徒\"的骂名。
1985年清明节,年过六旬的李清专程来到贵州息烽,在发妻墓前倾诉了积压四十多年的思念。这段被历史尘封的革命爱情,这段被误解的英雄传奇,终于得以昭雪。张露萍和她的战友们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信仰,什么是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